大家好,我是蘋果梗,雖然寫了十餘本蘋果相關教學書籍也考過了幾張蘋果證照。但其實是連剪頭髮的錢都沒有的長髮男子。

家用級 NAS,最主要的用途及購買目的不外乎是 「資料雲端備份」以及「資料的傳輸、分享與交換」。現今的主流 NAS 支援的功能越來越五花八門,不僅支援備份、雲端空間、分享等功能,更能結合 Google Drive、Amazon S3 等雲端服務推出 NAS 上異地備份的套件。對於開發者、網路工作者,現在更能在 NAS 上架設 WordPress,PHP,Python 等套件,當成一台自有的雲端主機也不為過。甚至也具備更進階的功能如 VMM、Docker 等超實用套件。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 DS1618+ 是 Synology Plus 系列中第一款 6 Bay Intel based CPU NAS(當然全系列中第一款是 DS3018xs),此次 6 Bay 桌上型機種的推出補足了 Synology 桌上型 NAS Plus 系列 5 Bay DS1517+ 及 8 Bay DS1817+ 之間的空缺。而 6 Bay 硬碟槽不僅在硬碟空間規劃上有很大的彈性及可擴充性,透過 RAID 的備份容錯機制可以為資料提供更多的保障。DS1618+ 也擁有 PCIe 插槽具備支援 10GbE 網路及 M.2 SSD 快取的能力,Intel based CPU 更能提供多元化的 Docker 應用佈屬,對於個人工作者或中小企業算是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 多元的套件中心

文章段落

A. DS1618+ 開箱及基本設定
B. DSM 開機設定與啟用
C. NAS 上的多媒體應用
D. CPU 的提升與跑分
E. 10 GbE 網路測試

 

A. DS1618+ 外觀、開箱及基本設定

▼ 登楞,怎麼變成兩箱!?

▲ 左邊為 DS1517+ 的外箱,而右邊即為此次 Synology 新推出的 DS1618+,與 Synology 去年 (2017) 推出的家用桌上型 5 Bay NAS DS1517+ 相比,外盒大小頗為相近。

▼ 箱子的側面清楚的標明產品的規格、認證及設備上的各個連接埠。

▼ 打開上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產品支援及註冊相關網址,這位置非常顯眼讓使用者不會遺漏。

▼ 箱子內部最上層放置的是配件盒,而箱子整體以紙材構成,除了底下的防震素材以外都採用環保素材。

▼ 將下方防震素材以及 NAS 本體取出後可以看到機身被扎實的立體泡棉包覆著,能有效防止在運送過程中移動與撞擊。而防震結構的空隙又可以放置線材包以及說明書,頗為聰明的設計。

▼ 隨附有一配件盒及一本簡易說明書。配件盒裡面包含著網路線 2 條、硬碟槽防盜鑰匙、硬碟架所需的 2.5 吋硬碟專用螺絲以及一條與電腦電源線相同規格的電源線,相較於其他 Synology 的 2 Bay 機種,電源線是不包含變壓器的,這點稍後會從內部結構上說明。

▼ DS1618+ 的外觀承襲著 DS1517+ 及 DS1817+ 的外型,算是保守的設計。方正的外型適合堆在櫃子、電視旁,上面可以繼續擺放一些小物。機體主要以金屬材質為主,加強內部硬碟零件等散熱效率。本體大約 5 kg 重左右,加上 6 顆硬碟的重量算是頗有份量。

▼ 將 DS1618+ (右) 與 DS1517+ (左) 相比,可以發現外觀上真的大致相同,這種前置硬碟槽的設計,提供使用者快速方便的抽換硬碟。

▼ 不免地要將兩台 NAS 來拍張疊疊樂,可以看見兩台 NAS 的正面也幾乎相同,唯一的差異就是硬碟槽的數量。

▼ 因此你可以將 1517+ 稍微 PS 一下就可以獲得一台新的 DS1618+ 了 (疑?

▼ 而從背面來比較,可以看出 USB 3.0 埠在較新世代的 DS1618+ 上少了一埠以外,基本介面的配置大致相同。DS1618+ 較為不同的地方是風扇大小。

▼ 因為機體設計上多了一硬碟槽 ( 6 Bay vs 5 Bay ) ,相較於 DS1517+ 的雙 8 cm 風扇,DS1618+ 在風扇上也採用更大的 9.2 cm 風扇以增加散熱的效率(DS1817+ 則是 12cm 雙風扇)。從機身背面卸下 4 顆螺絲便可以簡單地拆下風扇槽,這種設計使清潔風扇的步驟簡易許多。風扇帶有電源控制功能,又細分為低溫模式及靜音模式,可以從 DSM 的控制台直接做調整。從官方說明文件可以得知風扇運作的噪音值大約 23.7 dB(A) ,比起 DS1517+ 的 26.2 dB(A) 稍低一些。

▼ 機體背面的連接埠:背面帶有 eSATA、一個防盜鎖(雖然機體本身含硬碟蠻重的…)、電源孔及支援 Link Aggregation(網路聚合)和故障移轉的四埠 1GbE 網路孔,網路孔的狀態會同步到正面的燈號。

▼ 而與一般 2 Bay 機種(例如:DS718+)不同的是 DS1618+ 這類的桌上旗艦型 NAS 都擁有著兩個 eSATA 連接埠,搭配擴充裝置(DX517,5 Bay)最大可以擴充至 16 Bay(包含原本 6Bay),最大淨總儲存容量可以達到 192 TB(12 TB x 16 Bay)。另外更特別的是右方留有的可拆式 PCIe 擴充插槽,我們會在 10GbE 的段落介紹如何安裝。

拆解外殼

▼ 將機體背面的 6 顆螺絲轉開卸下

▼ 再將機殼先小幅度的往背面拉開脫離卡榫,再往上方拿起機殼,機殼上蓋的底端卡著機體本身卡的蠻緊的,需要用點力氣小心操作。

▼ 脫離固定軌道後便可以將外殼卸下了

▼ 從卸下的外殼我們可以看到外殼上的設計巧思。外殼的一側有低調側刻網紋的 Synology Logo 字樣,也是 Synology 桌上旗艦型 NAS 外殼的特色,Logo 網紋的設計更有助於散熱。另一側則是電源供應器的接觸面,貼有導熱貼紙來強化散熱效果。

▼ 網紋的設計雖然有助於抵擋灰塵,但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灰塵容易卡在下凹處。

▼ 卸下外殼後,可以看見機體本身主要以鋁合金來建構,整體很堅固。

▼ 硬碟槽內部側邊及頂部都帶有散熱槽/孔,機體本身以金屬構成,背面直通雙風扇也直接助於硬碟散熱。從這些設計上看見 Synology 對於散熱設計細心的處理,避免保存重要資料的硬碟過熱。

 

▼ 機體本身右方帶有一顆台達電子製造的 250 W 電源供應器,這也是我們在文章前面配件盒內所提到與 2 Bay 機種的差異,隨附的電源線很簡單,與一般電腦用的電源線相同規格,不帶有巨大的變壓器,電源供應器直接整合在機身內,在線材收納上更為靈活。

 

▼ 機體的另一側則是配有一個 1 x Gen3 x8 (x4 link)的 PCIE 插槽,與去年(2017)推出的 DS1517+ / DS1817+ 的 1 x Gen2 x8(x4 link)相比,頻寬從 2GB/s 升級到 4GB/s,規格的改變也反映在 10GbE 網路速度上,在 DS1618+ 上,E10G15-F1 或 E10G17-F2 10GbE 網卡可以達到寫入 1,550 MB/s 及讀取 580 MB/s 的速度(前提是要你的儲存裝置跟的上)。若是升級到新推出的 DSM 6.2,更可以達到高達寫入 2030 MB/s 及讀取 620 MB/s 的速度,如需更詳細的傳輸效能資料可參考 官方網頁。但總歸來說,PCIE Gen2 x8 對於 10GbE 網路(1250 MB/s)是夠用的,即使是快如飛天的 SSD 存取速度的需求也僅在 2000 MB/s 附近而已。

透過 PCIE 擴充槽,原廠有推出支援單埠及雙埠的 10GbE SFP+ 擴充卡,以及雙 M.2 SSD 轉接卡。比較可惜的是這些桌上型旗艦 NAS 都只擁有一個 PCIE 擴充槽,因此你只能在 SSD 系統快取功能或 10GbE 網路中選擇一樣擴充。

▼ E10G17-F2:高速雙埠 10GbE SFP+ 擴充卡
產品說明:https://www.synology.com/zh-tw/products/E10G17-F2

▼ M2D17:雙 M.2 SSD 轉接卡
產品說明:https://www.synology.com/zh-tw/products/M2D17

Memory 記憶體擴充

此時你應該有個疑問,那原廠號稱可擴充記憶體,怎麼在機體內部沒看到呢?

▼ 我們接下來看到底部,大有玄機。底座四角有著四個厚實的橡膠墊,不僅提供防震效果,也墊高底部製造空間產生對流散熱效果。

▼ Synology 將記憶體插槽設計在底部,這樣的設計方便使用者在更換記憶體時不需要大費周章的拆下機殼(恩,機殼真的不太好拆),只需要卸下底部機蓋的兩顆螺絲後便可以找到記憶體插槽了。我們這一次開箱的 DS1618+ 是 4GB 記憶體的版本

▼ 相比 DS1517+ ,DS1618+ 在記憶體插槽的排列方式顯得更省空間,也不再區分 SLOT1 & 2(DS1517+ 需先啟用 SLOT1 不然會無法開機)。

 

▼ DS1618+ 採用最新 DDR4 Non-ECC 頻率 2133 的 SO-DIMM 記憶體,最大可以擴充到 32 GB,相對於去年產品,可以擴充的大小增加了也提升了記憶體頻率,採用 DDR4 記憶體在效能上相信會有更不斐的表現。雖然升級 DDR4 記憶體的花費在這記憶體水漲船高的時間點會提高,但更好奇 DS1618+ 與一般 DDR4 筆電的記憶體相容性,有機會再來測試(在 DS1517+ 等採用 DDR3L 低電壓記憶體機種僅相容原廠記憶體)。
官方記憶體列表頁面:https://www.synology.com/zh-tw/products/DDR4

硬碟安裝

NAS 中最重要的核心非硬碟莫屬,而我們此次在 DS1618+ 中要安裝的是 Seagate 的 Ironwolf 硬碟。Synology DS1618+ 有著 6 bay 的硬碟槽,這在使用上增加了許多彈性。你可以分配成 4 Bay Raid 6 + 2 Bay Raid 1 ,甚至奢侈的拿 2 Bay 安裝 SSD 來建立 RAID 0,亦或者兩套 3 Bay Raid 5 來使用,相比起 DS1517+ 5 Bay 的設計,在硬碟規劃上使用更為靈活。

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選適合的硬碟,官方也有推出硬碟相容性列表:Synology 產品相容性清單

▼ 此次要安裝的 Seagate 硬碟巨石陣

▼ 當然如果你對 RAID 的模式及計算方式不清楚,也可以透過 Synology 官方提供的 RAID 計算器頁面,事先規劃好自己的使用方式。網頁上不僅提供多種 RAID 型態可以選擇,還會一併的計算規劃之後的空間大小。
Synology RAID 計算器

▼ 前置硬碟槽的設計就是如此方便,只需要按壓各個硬碟架的底端,帶有彈黃的硬碟架會回彈並將外蓋開啟。開啟的角度呈現一個手把的樣式,方便你將硬碟槽抽出替換。

▼ 從退出的硬碟夾可以看見頂部有個卡榫,如果硬碟架前蓋呈現斜的,卡榫便可以通過機身內的卡榫,就可以取出硬碟架了。反之,如果硬碟架上卡榫的角度卡過不了機身內的卡榫,便會鎖定在硬碟槽內。在硬碟夾外殼頂端有著一個個透明塑膠的設計,主要是用來反射機身內硬碟指示燈。如此一來,在每個硬碟槽上便可以透過反射燈號觀察到各硬碟的狀態,這種巧思又簡易的設計帶有 Apple 產品的一絲味道。

▼ 而硬碟架本身以塑膠製成,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推出散熱效果更良好的金屬硬碟架呢?硬碟架的固定方式採用無螺絲的固定條設計,僅需要將固定架拔下、安裝硬碟,再裝回固定架及可,固定孔本身也帶有防震橡膠圈減少硬碟本身的震動。

▼ 將 3.5″ 硬碟裝上,開口朝外,並裝上左右固定架固定硬碟,便可以簡單輕易的裝好硬碟。從底下這張圖片也可以看見硬碟架前蓋本身的彈力機構,很有巧思的設計。

▼ 因為 2.5″ 硬碟較薄的關係,無法使用硬碟固定架來固定硬碟本身。硬碟架本身底部也有為 2.5″ 硬碟或 SSD 開孔,只需要將配件包內所附的硬碟螺絲依照固定孔位鎖上即可。

▼ 簡單幾個步驟,你便可以輕鬆方便的安裝好 NAS 中的硬碟了。硬碟槽本身也有防呆設計,左右或者上下相反置入硬碟是進不去的。

但一定有人對於前置硬碟槽的設計有疑慮:如果家裡有小朋友或者怕 NAS 使用時被他人誤觸開啟硬碟槽,又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 再次察看配件盒會發現 Synology 在內附了一把塑膠六角鑰匙,如果眼尖的讀者一定有發現硬碟架前蓋上的小孔,鑰匙的設計就是可以透過它來開啟/上鎖硬碟槽,避免誤觸或被他人開啟。

▼ 硬碟安裝完成後,便可以插上電源線,按下正中央會發光的電源鍵,啟動你的 NAS 了!

 

▼ 正面頂部標示著 Synology 字樣的招牌 Logo 及底部的型號。頂部擁有著 4 個獨立網路孔連接狀態的燈號、系統狀態燈號、警告燈號及帶有電源狀態燈號的電源按鍵,不得不說這種將各個狀態獨立的燈號對觀察裝置的系統狀態上頗有幫助。

▼ 如果對於光線比較敏感,或不喜歡這些燈號,也可以從控制台來選擇燈號亮度,甚至排程開啟關閉時間。

▼ 正面下方則是稍微內凹設計,隱藏了一個 USB 3.0 連接埠,型號 DS1618+ 低調地字體樣式不會過大影響外觀,承襲著 Plus 系列一直以來的簡潔風格。

B. DSM 開機設定與啟用

系統開啟並連接網路後,請確保你的電腦與 NAS 是在同一個網域內,但此時你不知道 NAS 的 IP。你可以先到官網下載 Synology Assistant 來初始設定,又或者可以透過 find.synology.com 來搜尋你區網內的 NAS。

▼ 連接上 NAS 之後,如果你的硬碟是從舊有機種上移轉升級的,在開始畫面便會詢問你是否要移轉設定

▼ 安裝 DSM 系統,設定管理員帳號

▼ 設定完成等待系統初始後,便可以登入你的 DSM 系統了。此處我們就不多做其他步驟的說明,想瞭解更多操作步驟的讀者可以參考之前的開箱文章或官方教學
[教學] 絕對讓 Mac 用戶覺得見恨晚的 Synology NAS,附上最完整的 TimeMachine 教學。
官方教學

▼ 進入 DSM 後,需要先建立儲存空間,你可以選擇你要搭配的硬碟數量

▼ 組成想要的磁碟群組形式(例如:RAID 0、RAID1等),經過這些簡易的步驟,你就可以完成儲存空間的建立囉!

C. NAS 上的多媒體應用

一直以來 NAS 兩大主要廠商 Synology 及 QNAP 將產品發展在不同的特色方向上。Synology NAS 在硬體規格上只會給到剛好,而不像其他家給更多,並將重點放在 DSM 系統介面、使用經驗設計、琳瑯滿目的多媒體套件上,大概就是 NAS 界的 Apple 與 Windows 吧(笑)

▼ 琳瑯滿目的多媒體套件中心:諸如影音多媒體應用,Google 雲端備份,WordPress 部落格功能你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Snapshot Replication 快照功能

當然諸如前陣子鬧的風風雨雨的 WannaCry 勒索軟體,Synology NAS 上也是有相對應的保護措施:Snapshot Replication 快照功能。如 macOS 中極神的功能 Time Machine,Snapshot Replication 也能於 NAS 上備份不同時間點的快照,如果今天不小心誤刪檔案或感染病毒,也能快速的將資料回到某個健康的時間點。

相關教學可以參考:
[教學] Mac User 面對未來的勒索病毒,Synology NAS 能幫我們能做什麼。

▼ 即使因為國民老婆傳出緋聞一怒之下誤刪珍藏已久的圖片(?),也能透過快照功能一鍵還原呢!

Docker

選擇 Synology 桌上旗艦型主機 DS1618+、DS1517+ 等機種的最大理由莫過於他們都使用 Intel 的 CPU,採用 Intel CPU 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直接在上面執行 Docker。Docker 其實就是一套應用程式虛擬化技術,與一般的虛擬化系統技術的不同點是:虛擬化系統需要建立 VM 環境,於 VM 上安裝作業系統,再根據你的需求安裝對應的程式。雖然虛擬化系統提供一套跨越系統不合障礙的解決方法,但即使安裝完系統之後,你還是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去架設環境。而且當你同時擁有 Windows 和 Linux 的軟體套件需求時,你需要同時安裝兩套獨立又肥大的 VM ,並在各個系統間獨立作業。而 Docker 應用程式虛擬化技術就是把這些步驟簡化,提供一個更簡單更無痛的方法。

▼ 如果是一般想使用 Docker 的狀況,你需要先準備好一台 Linux 主機,安裝好 Linux 作業系統後, 再安裝 Docker 套件才能開始部屬並執行相關 Docker 應用,並且你只能使用終端機指令來操作,聽起來還是有點小困難及耗時對吧?

而 Synology 在 NAS 上推出 Docker 套件更極度簡化了這個功能,你只需要開啟套件中心尋找安裝 Docker 即可。安裝成功即可在 DSM 中找到擁有 GUI 操作介面的 Docker 可以使用,並能直接透過倉庫伺服器簡易快速地下載各式各樣的 Docker 映象檔,再點擊佈屬就完成你的第一個 Docker 應用了!不得不稱讚 Synology 在這 Docker 套件上的 GUI 的設計並整合 CLI 功能的用心,大幅減少初學者使用的障礙與難度。

▼ 舉例來說,如果覺得套件中心內的 Gitlab 版本過舊又太肥大,你可以輕易的透過 Docker 來佈屬與 Gitlab 同樣知名但更為輕量的自助 Git 版本控管服務:Gogs

D. CPU 的提升與跑分

DS1618+ 推出的一大重點是此次 CPU 上的升級,Synology 自 x15 世代(DS1515+)就採用 Intel Atom C2538 4 核 CPU 至今,直至今年 x18-Serie 系列 RS2418、DS1618+ 等系列的推出換上了 Intel 最新發佈 14nm 的 Atom 次世代 CPU:Intel Atom C3538。

Geekbench 跑分

要評斷 CPU 的好壞及一套標準,使用 benchmark 軟體來跑分最為公正準確。Geekbench 這套工具是一套在 macOS 上支援已久的 CPU 跑分效能測試軟體,評分系統可分為單核和多核性能,在測試完它指定的評測項目(AES 加密、壓縮、JPEG 等圖像處理、浮點數運算、記憶體表現等等)後會提供一個分數,而這個分數就可以當成一個客觀的標準。Geekbench 不僅僅在 macOS 上可以跑分,也支援其他作業系統如 Windows、Linux 等,甚至包括行動裝置 iOS、Android,提供跨平台的處理器一套跑分基準。Geekbench 提供的基準可以跨越系統版本、時間、平台,提供一套客觀的標準比較各個裝置間的效能。如果要比較裝置與其他同類別產品,Geekbench 是一套很適合的評斷標準。

▼ macOS 上的 Geekbench 4

此時你應該有個疑問,Synology DSM 算是半封閉的系統,套件中心並沒有提供 Geekbench 套件。如果透過 SSH 登入操作底層系統也僅能透過 ipkg 來安裝第三方套件,ipkg 清單內應該也沒有 Geekbench 吧?

因此在這次的跑分測試上,我們就用到了剛剛提及的 Docker 應用程式虛擬化技術了。當然,這些測試均是在 Docker 環境內執行,加上環境等等因素,與實際效能還是會所差異,我們僅拿來比較三台 Plus 系列的機種,當作一個參考依據就好。

我們將評測現今 Synology 主流的三款家用桌面型主機 DS918+、DS1517+、DS1618+,目的是比較現在於市面上流通 Synology Plus 系列產品使用的三款四核心 Intel CPU :Intel Atom 22nm C2538(DS1517+、DS1817+ 等)、Intel Atom 14nm C3538(DS1618+、RS2418+)、Intel Celeron 14nm J3455(DS918+、DS718+ 等)
註:於 2018 年 5 月進行評測

Synology CPU 列表網頁:https://www.synology.com/zh-tw/knowledgebase/DSM/tutorial/General/What_kind_of_CPU_does_my_NAS_have

▼ 我們僅需要於 Docker 倉庫伺服器搜尋並下載 Geekbench

▼ 輕鬆快樂簡單無痛地佈屬執行 Geekbench

▼ Docker 終端機或日誌中心便會產出 Geekbench 的跑分並上傳到 Geekbench 伺服器,透過瀏覽器開啟網址便可以瞭解你裝置的各項跑分結果

▼ 從跑分結果來看採用 14nm 製程的代號為 Denverton 新世代的 Atom C3538 在各方面均大勝其他兩者。跑分甚至超越了低功耗同為 14nm 製程的 Apollo Lake(Celeron J3455)。只能說如果有考慮 DS1517+ 的人還是選擇 DS1618+ 更為實在。

Moment 辨識測試

Synology 在 DSM 套件平台上推出了專門管理相片的套件 Moments,除了管理分類的功能外,也搭載著影像辨識技術及深度學習演算法,將隨意拍攝的相片依相似的臉孔、主題與地點自動分類,可說是自己的 iCloud 雲端照片庫不為過。Moments 在使用者上傳照片時就會開始進行人物特徵辨識,辨識過程中會直接佔滿 CPU 資源,是 DSM 上蠻需要高資源的套件,以辨識索引時間來當作評測基準會顯的更容易理解,也更貼近日常會使用的功能。

如果想瞭解更多關於 Moments 及 Drive 更多雲端應用管理功能,推薦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Synology 新功能來襲,Drive、Moments 補足 Mac 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我們的評測方式為:
▼ 步驟一、 在三台欲評測比較的主機上,皆安裝 4GB 記憶體來測試。我們以 Instagram 上批次蒐集的國民老婆們的照片為範例,將這些 450 張人物照片上傳至 Moments 分析辨識:

▼ 步驟二、等待首次匯入圖片時 DSM 系統圖片索引程序的完成,並確認 DSM 中無其他高資源程序正在執行

▼ 步驟三、登入開啟 Moments,進入選項中”重置索引”強制 Moments 對所有照片重新進行辨識

▼ 步驟四、計時直到辨識成功結束

▼ 從量測結果來看,2016 年以後推出均採用 14nm 製程 CPU 的 DS918+ 及 DS1618+ 在執行時間上接近(越少越佳),但都大勝 DS1517+ 7分鐘。雖然只有一分鐘的差異,但是如果處理的圖片更大量,想必差距會拉開更多。
傳統 NAS 操作行為大多是備份或分享,CPU 的強弱或許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但現在的 NAS 還要身兼轉檔、同步、多媒體應用等功能,CPU 的好壞還是很直接的影響系統反應及處理速度,只希望未來 Synology 在推出新產品時可以同步的使用最新款的 CPU。

 

E. 10 GbE 網路測試

如同之前的文章所提到,如果你是一個常常用到區域網路傳輸檔案的人,例如 NAS 的備份等,你會發現:無論 NAS 本身的硬體條件多好,CPU 多高級,裡面是放多快的 SSD,他對外的傳輸,不過就是一條 1G 的網路線(低規或者舊一點的家用 Router 甚至僅有 100Mbps 的頻寬)。

延伸閱讀:[教學] 新世代的標準:10GbE 傳輸的 NAS 對 Mac 來說有什麼好處

那這些家用路由產品的傳輸速度大致落在哪呢?我們透過實測來說明,我們的測試設備如下:

  • 硬碟:Seagate Ironwolf 4T*4 RAID 0 / Crucial MX300 525GB SSD
  • Switch:Netgear XS505M(無網管),可以參考之前的開箱
  • Router:ASUS RT-N12 C1
  • Mac 10G轉接器:Akitio  雷霆3 10G 乙太網路轉換器
  • SFP線 :CISCO SFP-H10GB-CU5M
  • SFP擴充卡:Synology E10G15-F1
  • 10G RJ45:群加 Cat7 網路線 1m、5m
  • Mac 1G 轉接器:Apple Thunderbolt 對 Gigabit 乙太網路轉接器 + Apple Thunderbolt 3 對 Thunderbolt 2 轉接器

iPerf

一般測試網路速度都以 FTP、SMB、AFP等方式來傳檔測速,但如果要重複測試避免差異,這些方式其實有點麻煩。因此解決方法為透過 iperf 這類的網速測試工具來測試。Iperf 是一套 TCP/IP 和 UDP/IP 的性能測量工具,不僅在測試上能提供基本的網路速度資訊,甚至可以定義封包大小量測丟包率、最大段和最大傳輸單元大小等等測試,進而透過這些測試結果調適網路設定。

▼ 同樣地,我們也透過 Docker 來安裝 iperf 3,並以 Server 模式啟動。

▼ 而 Mac 做為 Client 端可以透過 Homebrew 來安裝

▼ NAS 上的 Server 端 iperf3 及 macOS 上的 Client 端 iperf3 均安裝完成後,便可以於 Mac 終端機透過指令連接 NAS 中的 iperf3 Server 來測試網速了。(以 1000 Mbps 為例)

100 Mbps 家用網路

首先我們測試一般普遍家用路由器的速度:100 Mbps

▼ 透過 AFPS 掛載 NAS 資料夾以 Blackmagic 測試網路硬碟在 100Mbps 網速下的讀寫速度。可以看見讀寫速度大概落在 100Mbps 的理論值 12.5 MB/s 以內

▼ 如果對數字比較沒有概念,我們也透過 100Mbps 的家用網路複製一部 3.7 GB 左右的 4K 影片至 NAS 上,每秒約 11MB,大概需要費時 5 分鐘(3.64G / 11MB/s = 338s,約 5 分多鐘)

1G / 1000 Mbps 高階家用網路

▼ 那如果升級家用路由器,選擇支援 1000Mbps 的高階機種呢?

▼ 同樣透過 AFPS 以 Blackmagic 來測試讀寫,讀寫座落於 100 ~ 110 MB/s 間,考量到線材耗損等因素,與理論值 1000 Mbps / 8 = 125 MB/s 相近。這頻寬連單顆機械硬碟的極限速度(120MB/s 左右)都不到。

▼ 以傳輸檔案為例,一部 3.7G 左右的 4K 影片大約需要 40 秒至 1 分鐘(3.64GB / 100MB/s = 37 秒左右)

Link Aggregation(網路聚合)

當然除了選擇 10GbE 網路以外,你也可以透過 Link Aggregation(網路聚合)搭配一般 1000 Mbps 網路來加速你的區域網路。Link Aggregation 簡單來說就是一次插兩條網路線,就可以兩倍速來進行傳輸。

想瞭解更多可以參考:[教學] Mac 便宜 10G 網路方案,區網工作 Link Aggregation 效率倍增。

10 GbE 網路

既然 DS1618+ 擁有 PCIE 擴充槽能支援 10 GbE 網路,我們也來測試看看是否能突破一般家用網路比一般 USB 3.1 速度低落的瓶頸,並將 NAS 當作影音剪輯的工作額外的儲存空間。

安裝 10G 網卡 E10G15-F1

▼ Synology 的 Plus 系列產品除了 DS1817 外,是沒有配備 10GbE 網路的功能,因此如果有 10GbE 網路需求的話可以選擇有 PCIE 擴充槽的機種,透過 PCIE 擴充槽安裝 10GbE 網路卡。而今天我們要安裝的產品即是 E10G15-F1

官方產品說明頁:https://www.synology.com/zh-tw/products/E10G15-F1

▼ 打開產品盒裝,可以看到包裝設計以防震考量為優先,內容物非常簡單,只有網路卡本體以及一片檔板。

▼ 檔板有著高檔片與低檔片,同樣地可以透過替換來支援 PC 機殼的規格,將網路卡本身上面 NAS 專用的低檔片換成 PC 專用,便可以將網路卡安裝在一般家用主機上。E10G15-F1 與一般網路卡相同,都是採用 PCIE x4 的介面,晶片的部分則是採用 AMCC 及 TEHUTI 的 TN4010 10GbE 網路控制器。因為只有一埠的關係,本身不帶有散熱鰭片,如果是 E10G17-F2 或 M2D17 則是都帶有散熱鰭片。

▼ 要拆解 PCIE 擴充槽的檔板其實蠻簡單的,只要卸下這根螺絲

▼ 並將卡榫拿起

▼ 便可以很輕易的替換檔板並安裝 PCIE 擴充卡了,過程不到兩分鐘呢!

▼ 電腦測試端我們將 Akitio  雷霆3 10G 乙太網路轉換器連接至 Macbook Pro Retina 上

▼ 安裝完驅動後,10G 乙太網路轉換器即會顯示在系統資訊中

▼ 這時打開系統偏好設定中的網路頁面,就可以抓到相關的硬體資訊囉

▼ 將 SFP+ 網路線連接至 DS1618+ 的 E10G15-F1 SFP+ 網路孔,透過有網管功能的 RT-N12 搭配 10GbE Switch Netgear XS505M,便可以建構一個完整的家用 10GbE 網路環境了!

▼ 在 DSM 的控制台內會多出一個區域網路 5,也就是額外安裝的 E10G15-F1 SFP+ 網路孔,成功連接上也會顯示相關的網路狀態

 

▼ 首先以 10GbE 網路掛載 AFPS 搭配 Blackmagic 測試 SSD 的讀寫速度,速度相比 1000 Mbps 提升了許多,但果不其然的受限於單顆硬碟速度(寫入300 MB/s 左右)。而讀取速度會受到硬碟控制器的記憶體快取影響,就先不參考。

▼ 而我們接下來大手筆的將所有機械硬碟組成 RAID 0 陣列,加速存取速度。這也是 6 Bay NAS 的好處,有著硬碟擴充上的高度彈性。

▼ 在內部系統以 dd 指令測試硬碟讀寫速度,大概有讀取 330 MB/s、寫入 550 MB/s 的表現

▼ 但即使如此在 6 Bay RAID 0 的測試中,還是沒有將 10GbE 的網速吃滿

▼ 以 iperf 來測試也是取得大約 4.5 Gbits 左右的速率,大約是 560 MB/s 左右,也就是剛剛組成 6 Bay RAID 0 的寫入極限。因此如果你考慮升級 10GbE 網路環境,NAS 中的硬碟勢必也要升級成 SSD

 

那如果再傳輸我們剛剛測試用的 3.7G 4K 影片呢?

▼ 恩,大約 5 秒鐘,差點來不及截圖。
受限於檔案大小、類型及複製方式的緣故,10GbE 網路沒有完全發揮,但非常快了!

▼ 而如果將 10GbE 網路應用於影音剪輯工作,如同我先前的測試 ,正常使用上與本機剪輯差異並不大

當然,以現今 10GbE 網路及設備的普及性和價格為考量的話,有線的 DAS,例如:Thunderbolt RAID 陣列設備等還是便宜一點,且如果是 4K 影片剪輯等對頻寬有更高度需求的工作來說,以 Thunderbolt (40Gbps 的頻寬)連接還是首選。

但如果是一般影片剪輯、Lightroom 修圖,在這筆電均搭配 SSD ,但 SSD 又是寸土寸金的年代,能有個隨時存取的在線空間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再加上多人共享協作的需求,搭配 10GbE 網路卡的 DS1618+ 提供了一個有線磁碟陣列外很不錯的選擇。

 

分享文分類:

NAS 開箱

 83,031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