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下一個 10 年的蘋果家庭電腦。
回顧我使用蘋果電腦的歷史,上一台是 2014 年的 13 吋 MacBook Pro,用了 7 年,7 年間螢幕換過兩次,主機板換過一次,鍵盤上蓋換過一次,電池換過一次,我的研究所論文是用它打出來的,第一份工作的履歷是用它打出來的,結婚計畫是用它打出來的,真的是用到淋漓盡致鞠躬盡瘁,沒有對不起賈伯斯的英靈了。

而在這半年它已經有各種力不從心、精神不濟的狀況,加上它已經沒有能力處理現代規格的多媒體檔案,RAW 檔跑不太動,4K 完全跑不動,也就到了讓它光榮退役的時候了。

在我開始工作後,發現筆電的工作場景已經不太適合我的生活型態,以前我是把筆電每天背著去學校,去實驗室,連半夜社團討論我都帶著筆電,但現在工作有工作的電腦,Mac 的使用場景變成完全的家用角色,加上有 iPhone 跟 iPad 的支援,蘋果筆電對我來說幾乎不再有意義了,因此在 2010 年第一次使用過 iMac 的 11 年後,我再一次選擇了蘋果當初威震四方,用一條電線就能啟動的 iMac。

 

 

▼ 這次的 M1 iMac 設計,從外箱就開始可以看到蘋果滿滿的誠意,不只是彩色機身的印刷,連提把都是同色系的配色。

這次我選配了最高階 8 核心 CPU + 8 核心 GPU 的機種(8 核心 GPU 款式在主機板上還比 7 核心 GPU 機種多了一顆風扇,是不是很划算),並且客製 16GB 記憶體加上 1TB SSD。那薄到幾乎只有 1 公分厚度的機身,代價就是作為使用者的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像以前的 intel 時代那樣,有任何拆機改裝或自行修理的樂趣,所有的零件都是直接焊在一條小小的主機板上,因此規格上一定要一次到位。(還記得以前一堆人把更久遠以前的那台 MacBook Pro 的光碟機拆下來,塞 SSD 進去嗎?)

▼ 這次購買的是客製化的 8 核心 GPU / 1TB / 16GB 版本機種。

這次 M1 iMac 的彩色機身,是致敬了 23 年前的初代 iMac(iMac G3: 1998 – 2003),有興趣看 iMac G3 開箱的可以看 Snazzy LabsMKBHD 合作的這支影片,老果粉可能才會知道,蘋果在最早期的設計語彙,其實是非常色彩繽紛的,連蘋果 logo 都是彩虹色的,自從蘋果決定使用一體成型鋁合金機身開始,蘋果的整體設計選色才漸漸走向簡約跟富有科技感的銀色。

▼ 第一層蓋子打開後,馬上映入眼簾的是 M1 iMac 24吋的大螢幕,以及上面保護貼的印刷字樣“hello”

▼ 三邊的紙板固定結構是連動的,將整台 iMac 展開在眼前,這時候已經可以看到綠色的底座了。

除此之外,這次 M1 iMac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搭配的彩色配件,同色調的電源線、lightning to USB-C充電線、鍵盤、滑鼠、觸控板,連蘋果貼紙都首次出現彩色版本,真的是逼死那些包色收藏家了,尤其是兩條電線,都是採用編織的技術來包裹線材外表,非常賞心悅目。特別要提的,是這次 M1 iMac 的包裝設計非常優秀,完全採用了環保材料,跟去年 27 吋 iMac 與更早的機種那整盒的保麗龍比起來,可以看得出蘋果在全環保包裝材料的承諾中所下足的心血,沒有保麗龍,也一樣能完美地保護盒子裡的內容物,而且整線的技術,配件的位置安排,都非常具有巧思,蘋果在開箱體驗中不斷突破自我,很難不讓粉絲們聲聲讚嘆。

▼ 配件盒的外面也做了套色的示意圖印刷,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什麼都客製化了,這個紙盒上鍵盤的圖案竟然沒有按照我的全尺寸鍵盤來印刷。

▼ 打開後馬上看到排列整齊、香噴噴的配件們。

首先是鍵盤,我選擇加價升級成全尺寸的鍵盤,並且使用全英文字母排列來保持版面整潔。

▼ 這次新增在鍵盤上的 Touch ID,非常好用的小部件,搭配 M1 晶片,可以讓你完成高速手滑購買()以及高速切換使用者,真的非常方便。同時鍵盤的四角也改成了圓角的造型,這個是跟以前的 Magic Keyboard 比較大的不同,但是使用上並不會有任何影響。

▼ Magic Trackpad,一樣是綠色的。

▼ 包裝特立獨行的 Magic Mouse,一樣是綠色的,但我無論如何都無法適應 Magic Mouse 這麼奇幻的形狀,兩天後依約賣給朋友收藏。

▼ 這次 M1 iMac 最讓人發出讚嘆的其中一個配件配色的編織 USB-C Lightning 連接線。

▼ 來看看公開說明書。一打開就一樣是配色的印刷字體,非常舒服。

▼ 來了,讓包色收藏家們崩潰,蘋果首次推出的彩色貼紙,兩種顏色,一個搭配機背的深綠色,一個搭配正面的淺綠色。

這是 iMac 上唯一一條的電線,iMac 從第一代開始就堅持了這個精神,盡可能地減少個人電腦周邊雜亂的線材,早期滑鼠跟鍵盤還是有線的,而到了現在,滑鼠跟鍵盤、觸控板早就走向無線,因此 iMac 只會需要一條電源線,就能開始使用,這次的設計更是加入了磁吸式的機構,讓使用者不用像以前那樣去把電源線推壓入機背,用磁吸式接頭靠近機背插座,輕輕鬆鬆就完成連線。

▼ 同樣配色的電源線跟變壓器,這裡可以看到蘋果神乎其技的綑線執念,我怎麼看都看不出來這電源線是怎麼綑的,而且一旦打開,就完全再也繞不回去。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使用實體網路線了,多數都用 Wi-Fi 來上網,但是如果 Wi-Fi 路由器規格不足,擺設位置沒規劃好,最好還是使用實體網路線,才能享用最穩定的連線品質。這次高規的 M1 iMac 把以太網路孔設計在變壓器上,也能算是巧思一個,因為這樣網路線就可以跟變壓器一起躺在地上,讓桌面盡可能保持整潔簡約。變壓器也是這代 iMac 跟上一代不同的地方,因為機身薄成這個樣子,想必變壓器這種東西是肯定塞不進去了,因此把變壓器獨立出來,還能”順便”插網路線。

▼ 這次的新組件,磁吸式的充電插頭。

▼ 變壓器

iMac 的螢幕一直都是此系列最大的賣點之一,這次的 M1 iMac 搭載的是解析度 4480 x 2520(4.5K),218 ppi,100% DCI-P3 的螢幕,這樣規格的螢幕在一般市場不只不好找,價格也一定相當高昂,因此這一代的 iMac 依然對得起「買螢幕,送電腦」的高 CP 值傳統,讓一般使用者在影像處理,觀賞影片的時候,可以享用到蘋果校色水準的螢幕品質。

▼ 接下來終於來到這次的主角了,如果你有搬過任何一代之前的 iMac,你就會被這次 M1 iMac 的超輕重量給嚇到,搬起來真的超級輕盈。

▼ 準備來把這個枕頭套給拆下來。

▼ 機頂可以看到兩個麥克風開孔,機背有一個開孔。

M1 iMac 的機身搭載了 6 顆揚聲器,以這麼一個薄薄的共振腔室來說,能夠有這樣的發聲品質,真的是非常令人驚艷,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實際體驗看看 M1 iMac 的揚聲器播放,相信你會非常驚喜的。

▼ 機底散熱孔與揚聲器的發聲部位

這代 M1 iMac 原生安裝的作業系統是 Mac OS Big Sur,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因為我的 2014 MacBook Pro,早就已經放棄繼續升級到新的作業系統,我連電腦上的 USB-C 都是第一次使用,看到 iMac 的機背只有兩個 USB-C,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真的很不習慣。

▼ 電源鍵依然在從正面看過去的左下方位置。

▼ 機背唯四的孔位:兩個 USB 3 埠,兩個 Thunderbolt / USB 4 埠。

▼ 左側機身只有一個開孔,3.5mm音源輸入孔

▼ 放大看一下機背上磁吸式的電源插座,蘋果這次並沒有把這個機構命名做“MagSafe”,猜測是因為內部運作原理不同,最明顯的就是,iMac 的磁吸式連接是非常緊密的,並沒有如 MagSafe 那樣被撥動就會脫落的設計,因此大家也不用擔心 iMac 的插座會容易被踢掉。

▼ 側面看看螢幕與底座的連接轉軸。

iMac 在維持了數年不變的銀色圓弧機身設計後,終於迎來的大改款。除了晶片從(不爭氣的) intel 改成自家設計的 ARM 架構 M1 晶片之外,搶眼的外型更是讓它在剛推出的時候,就引起蘋果同好圈的大量討論,機身背面我覺得非常漂亮,高飽和度的金屬彩色非常具有設計感,而白色邊框跟寬厚下巴則是這次設計最讓人起爭議的元素,寬厚下巴我沒意見,不過白色邊框我就得拿出信仰來為蘋果辯護,來來來,我這就請出半年前我從垃圾堆撿回來修復的 2002 年 iMac G4,看看這個前衛的檯燈造型,沒有人會說這台電腦不好看吧。要說”經典的 iMac 設計”,我並不會把這個名號頒給上一代的銀色 unibody iMac,檯燈造型 iMac G4 才是我心目中最頂尖的 iMac 造型,它是地球上第一個擁有 flat panel 平面螢幕的一體機,當時可是嚇壞了不少人。

▼ 接近20年的演進,iMac I/O 從左邊這樣,變成右邊這樣

▼ 開機就可以看到一樣配色的歡迎畫面與接下來的輔助設定介面。

▼ 桌子好不容易清理乾淨,迎接新電腦的蒞臨。

上一代鋁合金機身/黑邊框的 iMac 自從 2007 年推出,熱銷了 14 年,在外型上卻一直都沒有大幅度更新,在 2020/2021 年,蘋果決定大刀闊斧進入自主研發的 Apple Silicon 處理器時代,M1 iMac 作為 iMac 家族續作,則是披上了全新的外型來迎接這顆廣獲好評的處理器,我們非常期待 iMac 這個長青系列能夠繼續驚艷使用者,繼續邁向下一個十年。

 487,985 total views,  13 views today